
从 2025 年6月底失业到现在(2025 年 11 月),大概 5 个月的时间,经历了不少的事情,一直想记录下来; 但又苦于没想出什么可以提炼出来的感悟,所以一直都没有开始写。毕竟,写一篇吐苦水式的伤痕文学大概没多少人想看,自己写着也乏味。
今天算是从一个持续两个月疲于奔命的家庭挫折中缓过来,于是想到写点东西,回顾一下,也好整理一下思绪,重新上路。
现实是在神州 35 岁后找工作基本不能自己投简历了。开头两个月一直找人脉,仅有的人脉穷尽后,还是两个月无面试机会。只好自我安慰说毕竟暑假期间是社会招聘淡季。好不容易来到 9 月底,不知道走了什么运,居然一周内 3 个面试。经过 Covid-19 后,人们已经习惯于线上面试。其实我也喜欢线上面试,特别是一面,一个是节省双方的成本,一个是用自己的电脑可以更方便展示自己的工作经历,也方便作更多展示方面的准备。
面试的摄像头
现代文明社会,公司为表明文明平等的招聘态度,都会在 JD 上写上类似这样的 common sense 文字:
Our company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culture where all employees are valued, respected and opinions count. We take pride in providing a workplace that fosters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lexible working and, opportunities to grow within an inclusive and diverse environment. We encourage applications from all suitably qualified persons irrespective of, but not limited to, their gender or genetic information, sexual orientation, ethnicity, religion, social status, medical care leave requirements, political affiliatio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olor, national origin, veteran status, etc., We consider all applications based on merit and suitability to the role.
Personal data held by the Bank relating to employment applications will b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Statement, which is available on our website.
一周内线上面试了 3 家公司。两家用 MS Teams ,一个用 Tencent Meets 。面试邀请邮件中,均对被面试者有打开会议摄像头的要求。有趣的是,只有一家的面试官打开了摄像头,而且是两个人都打开了。那天正是所谓最强台风 “桦加沙” 登陆,我在佛山,对方是在香港工作的两个印度人。上午忙着看别人抢菜,下午就面试。面试前,对方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这让我感觉双方是比较平等的关系。
后来也面试了同一家公司的另一个职位,是国内同胞面试。对方也作了自我介绍,对方没有打开摄像头。
我不想对这个过度解读,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文化习惯的差异,留给读者解读吧。
知识状态和心理状态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均要求从抽象的技术能力中,讲出一些具体的项目经历。这个要求很正常。但对于我这种记忆空间长期过载的人来说,回忆起过去的项目经历并不容易。尤其是当面试官问到一些细节问题时,更是考验记忆力。加上失业几个月,有的知识和记忆开始生疏了。我尝试引导面试官到我的博客中,去介绍,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担。但面试官似乎并不习惯这种方式。可能也会觉得这像考试时带上作弊资料吧。但现实的工作其实是开卷的,只是我们习惯了闭卷面试。的确,要评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个花时间的过程,短时的面试只能看临场的反应了。
从毕业到现在,我从来不是面霸,相反,我的面试的通过率异常的低。要说原因,我想主要是临场的反应和思维自己不自觉地进入限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写书和 Blog 的原因之一。希望用一个长期的印像去代替自己的临场短板。但现在来看,效果有限。这个后面细说。
几年的准备白费了吗
我在写 《Istio & Envoy 内幕》 与 《Envoy 内幕》 这些书时,在前言中说过:
本书的出发点不是刷简历
但中年失业难找工的现实面前,我还是在简历上写上了书名。有作用吗?我不知道,可能在人工的简历初筛时有点用吧。如果用 AI 初筛,我就不知道了。不过面试过程基本就没提到 blog 或书的什么事了。只从求职角度看,写 blog 和 书可能都是失败的 “投资” 。但从软能力提升角度看,我觉得很有成效。把复杂的技术,用文字或图片方式说明白,也是一个重要能力。不过这个能力在面试中是非常难体现出来罢了。
阅读减少
最近几个月,受困于家中难事,看 blog/feeds RSS 的时间大大减少。觉得再这样下去,很容易和前沿技术脱节。有的概念,需要了解就好。但有的技术,还是要 Hands on 的。特别是现在 AI 应用技术在转节点上的时期,没跟上的话,可能连业界情况都不了解,又如何谈企业的架构设计呢。
AI 对大龄码农找工的影响
7 年前打开招聘平台,很多是 coding 程序员岗,或架构设计岗。现在打开,更多的是 AI 应用技术的各个层次的岗位。在当前经济形势,公司的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当然就是此消彼长的了。国内企业,已经或明或暗地为技术类岗位划上了年龄线。现在叠加上 AI 技术的兴起,对于普通的 40 岁以上的技术人员找工作难度更大了。大部分人对大龄码农的印象是学习能力下降,跟不上技术发展。AI 技术方向的转变,更加剧了这种印象。虽然我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没下降多少。不过有更保障的投资情况下,谁又会花时间考虑一些风险投资呢。
感谢
几个月来,感谢很多朋友和旧同事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一些老同事和老朋友,给我介绍了不少机会。如果不是内推,简历在 HR 层面已经因为年龄问题被刷掉了。
50岁时
在一个旧同事群中,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大概减薪去卷还可以找到工作,但数年之后,甚至50岁后如果下岗,就更难找码农工作了。”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或者,做房东,投资生利,副业生意才是大众的标准和现实的答案。
我一直收听技术类 podcast 。很多节目里面的主持或来宾,都是 40 多岁甚至 50 多岁了,还在做技术工作。也有一些人,已经转型做管理工作了。技术类 podcast 的主持人,往往是技术圈的意见领袖,影响力大,找工作相对容易些。但大部分普通技术人员,恐怕还是要面临 50 岁失业后找工作的难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