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就喜欢偶尔怀旧。把现在和过去作种种或片面,或全面,或主观或客观的对比。以前人们是在村口那棵老榕树下谈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现在大概是在微信群、朋友圈上高谈宽论。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日常的沟通和信息的流通,大概没有一个时代,比最近这 30 年变化得更快了。绝大部分人的焦点都是往前看,把握未来才可以抢占先机。而回望过去,特别是当代人自己亲历的过去,好像是浪费时间而无所获的。
记得在 2014 年移动互联与社交网络大流行时,有人开始怀念 90 年代那个互联网。反观 2024 年 AI 生成内容大流行至今,有人开始怀念那个没有 AI 生成内容的人工内容时代。
或者,不久的将来,AI 会怀念那个由人类训练他们/它们 的年代,然后会生成一本书,书名叫
——《创世记》
以下内容翻译自:《A Time Before Algorithms Took Over the 90’s Web》 - 博客 Little Things。 由 AI 翻译,我人工校对。
那个算法尚未统治的时代:90 年代的互联网
互联网在 90 年代曾是一片混沌的乐园,充满个人创造力与魅力,远离如今算法驱动下的精致干净。那时的网络是个狂野、未经修饰的数字世界,个体精神盛行,每个网站都像创作者的个性表达。我第一次搭建网站是在 Geocities,那是个简单的网站,集合了我的喜爱之物,还有动图和访客留言板。此时没有分析工具,没有访问统计,一切都只是为了在 HTML 和 CSS 的限制中创造。
90 年代的网络是什么样?
- 当时盛行 DIY 文化,用户既是创造者也是探索者;很多人通过学习 HTML 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空间。我记得那些聊天室、论坛中的紧密社区,去中心化的网络氛围浓厚,没有社交媒体巨头主导内容,我们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惊喜。
- 我曾建立图片收藏、个人喜好网站、自动播放音乐的页面,还装上访问计数器,每次访客在留言簿上签名,那种兴奋感无与伦比。网页存在各种有趣漏洞:从网页按钮控制光盘抽屉,那个年代简直像魔法。
我在 90 年代曾做过的“经典技巧”
- 查看源代码学 HTML
右键点击网页选择“查看源代码”,学习并复制它,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网站。 - 隐藏彩蛋
网站中充斥着隐藏链接或仅在高亮时显示的文字。 - 自定义鼠标指针
有人把指针换成闪光魔杖、旋转图标等搞怪设计。 - 自动播放音乐
很多网站在打开后会播放 MIDI 音乐,而且不提供关闭功能。 - 弹窗狂魔
使用 JavaScript 制造无尽弹窗,把访客“困”在浏览器里。 - Marquee 和 Blink 标签
<marquee>
标签让文字在页面滚动,<blink>
则让文字闪烁,用这些小花样作为创意标志。 - “网站正在施工中”灯牌
即使什么内容都没有更新,也喜欢挂上闪烁的“Under Construction”动图,既是一种“忙碌”姿态,也增加神秘感。 - ICQ 小工具定制
ICQ 聊天软件中,大家用各种 ASCII 艺术和彩铃装饰自动回复状态。 - 试用光盘集成免费上网
家里有人会收集 ISP 的试用光盘,换邮箱地址、延长试用期,凑出几个月的免费网龄。 - 热链接窃取带宽
把别人网站的图片直接链接到自己上面,消耗对方带宽。很多站长用一些“尴尬图片”反制这种行为。 - 恶搞 404 页面
个性化的 404 页面,可能嵌着谜语、笑话、嘲讽,比标准的“页面不存在”有趣多了。
网络的演变
随着时间推移,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企业网站逐步主导网络界面,算法开始决定我们看到的内容。曾经的个性化、不可预测的网络氛围消逝,我怀念那个充满探索、实验和纯粹快乐的互联网时代。
我如今对网络的感受
现代网络确实让许多工作变得可能,也将人们连接得更紧密,技术进步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我会怀念那种纯粹创作的日子——无需 SEO 优化、访问统计、社交媒体吸粉,只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如今,我依然创作,只是“思考阶段”更长,规则变多。以下是我想摆脱的那些问题:
- 我的目标受众是谁?
- 内容是否适配移动端?
- 跳出率是多少?怎么降低?
- 是否符合最新的设计趋势?
- 网站是否性能优异?
- 最佳发布时间是什么?…
当然,如果你在做生意,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对一个只想创造的人来说,也太多了。我只希望,能重拾那份简单、乐趣满满的 90 年代精神。
结语
写这篇文章只花了我 30 分钟,我希望它能与曾经历 90 年代网络的人产生共鸣,也希望让没经历过的人能够感受到那段更纯粹、更个性、更有趣的网络时代。如果你还想听我讲更多当年的“往事”,欢迎告诉我,咱继续聊!